灰燕

Artamus fuscus   Vieillot
   

  113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鉴别特征 体羽暗灰色。嘴粗壮似燕嘴状。翅长而尖,翅长超越尾端。
形态 (据采自海南及云南标本)
雄性成鸟:嘴基周围、前额、眼先、眼下缘羽、颏均呈绒黑色;头顶至枕部、耳羽及上颈侧均为暗石板灰色;后颈、背部、肩部及腰部均石板灰色,略缀葡萄灰褐色;尾上覆羽灰黑色,羽缘沾灰褐色,长形尾上覆羽呈污灰白色;尾羽暗石板灰黑色,羽缘灰褐,尾羽末端缘灰白色;翅上覆羽及初级飞羽深灰黑色,并具褐色的狭羽缘,初级飞羽10枚,第1枚短小退化,第2枚与第3枚几等长;次级飞羽具灰白色羽端缘;翅下覆羽及腋羽灰白色。下体颏喉部暗灰褐色;胸、腹淡葡萄褐色,腹中央及肛周较浅淡;尾下覆羽污灰白色。
雌性成鸟:与雄鸟体色相似,但色较暗淡些。
幼鸟:头顶较成鸟深暗,上体葡萄褐色较著;翅初级飞羽外翈沾灰褐色;下体羽灰褐,颏与喉稍缀浅葡萄褐,胸和胁羽末端缘污灰白色呈不著的斑纹状。
虹膜红色或红褐色;嘴蓝灰,尖端黑色;跗蹠石板蓝或暗褐色,爪黑色。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10) 40 178 17.3 127 59.6 17.3
(38—44) (160—180) (16—19) (120—137) (55—65) (16—19)
♀♀(10) 40—49 180 17.5 127.2 60 17.5
(178—182) (16—20) (120—140) (55—64 ) (16—20)


大小
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10) 40 178 17.3 127 59.6 17.3
(38—44) (160—180) (16—19) (120—137) (55—65) (16—19)
♀♀(10) 40—49 180 17.5 127.2 60 17.5
(178—182) (16—20) (120—140) (55—64 ) (16—20)

生物学

生态 栖息于以棕榈科为主的常绿阔叶林,喜集小群或30一50只大群活动。有季节性局部迁移活动,从山脚平原和山区里往返活动。觅食多在山脚空旷地区,而到山区乔木上繁殖。每天活动主要在晨昏,往往成群一齐滑翔,然后停落在一棵树上。飞行姿势优美,在飞行中捕捉昆虫,捕获后在树上吞食。黄昏时刻,常常连续飞行,至天色黑沉下来始停息下来。叫声尖锐刺耳,如“chek-chek—chek—chek”或“chake-chake-chake”,发情期和出雏后鸣叫频繁。
关于灰燕(贝鸟)的繁殖习性,据广东省昆虫研究所廖维平、李小惠的观察,每年4—6月间繁殖。营巢在高大树干的洞穴或枝桠处,以及椰子和蒲葵等叶柄基部。巢材用纤细的藤条等卷叠成蚌壳状。每窝产卵2—3枚,偶见有4枚者。卵为白色,具棕黄或棕褐色大小不等地块状斑点。4枚卵平均量度为22.5mm×1 6.7mm,最大为22.9mm×1 6.8mm,最小为22mm×16.6mm。由雌鸟和雄鸟共同担任作巢和孵卵。
灰燕(贝鸟)主要以昆虫为食,包括白蚁、蛾类、花蝇等,偶食花蜜。


生境信息

生态 栖息于以棕榈科为主的常绿阔叶林,喜集小群或30一50只大群活动。有季节性局部迁移活动,从山脚平原和山区里往返活动。觅食多在山脚空旷地区,而到山区乔木上繁殖。每天活动主要在晨昏,往往成群一齐滑翔,然后停落在一棵树上。飞行姿势优美,在飞行中捕捉昆虫,捕获后在树上吞食。黄昏时刻,常常连续飞行,至天色黑沉下来始停息下来。叫声尖锐刺耳,如“chek-chek—chek—chek”或“chake-chake-chake”,发情期和出雏后鸣叫频繁。
灰燕(贝鸟)主要以昆虫为食,包括白蚁、蛾类、花蝇等,偶食花蜜。


繁殖特征

关于灰燕(贝鸟)的繁殖习性,据广东省昆虫研究所廖维平、李小惠的观察,每年4—6月间繁殖。营巢在高大树干的洞穴或枝桠处,以及椰子和蒲葵等叶柄基部。巢材用纤细的藤条等卷叠成蚌壳状。每窝产卵2—3枚,偶见有4枚者。卵为白色,具棕黄或棕褐色大小不等地块状斑点。4枚卵平均量度为22.5mm×1 6.7mm,最大为22.9mm×1 6.8mm,最小为22mm×16.6mm。由雌鸟和雄鸟共同担任作巢和孵卵。

国外分布

国外分布于印度,孟加拉国,斯里兰卡,缅甸,泰国,老挝,柬埔寨,越南等。

国内分布

国内分布于云南西部、南部和东南部,广西,广东和海南岛。

经济意义

经济意义 灰燕(贝鸟)大量吞食农林害虫,有较大益处,同时,种群稀少,应予以保护。

经济用途

经济意义 灰燕(贝鸟)大量吞食农林害虫,有较大益处,同时,种群稀少,应予以保护。